揭开你的面纱--中国的私募基金刍议_股市投资高手绝招

2019-04-26 02:56:22 来源:互联网作者:编辑部
【序 言】   揭开你的面纱--中国的私募基金刍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 曹红辉   2005年以来,在经历了几年的痛苦之后,中国的股票市场终于迎来了新生。但这次新生能否演化成持续的、内在的制度创新过程则还需更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转变中,以往讳莫如深的私募基金却大肆扩张,异常活跃,俨然成为与证券公司、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平起平坐的机构投资者。   如果不带有色眼镜,
【序 言】   揭开你的面纱--中国的私募基金刍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 曹红辉   2005年以来,在经历了几年的痛苦之后,中国的股票市场终于迎来了新生。但这次新生能否演化成持续的、内在的制度创新过程则还需更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转变中,以往讳莫如深的私募基金却大肆扩张,异常活跃,俨然成为与证券公司、证券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平起平坐的机构投资者。   如果不带有色眼镜,只是客观地进行分析与评价,尤其是从市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讨论私募基金在市场中的地位、作用,就会发现它作为纯粹的市场力量具有上述正规机构所不具有的特点和作用。可见,客观地对其进行接触、跟踪、统计、分析和监控,同样是规范市场发展所必需的。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官家没有明确表态的事情就是不能做。可是私募基金则打破了这一禁忌。所谓私募的基金是相对于公开募集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的,它主要是投资于股票、债券、期货等市场,其形态各异,既有证券咨询公司,也有理财工作室,甚至通过发行信托计划募集基金,其核心是没有经过监管当局批准,是市场自发形成的集合理财方式。因此,所谓"私募"仅仅描述了其募集方式,而未揭示其本质特征。它究竟与以前市场中的"庄家"是何关系,有何区别?   去年8月以来,旅美从事访问研究期间,我跟班学习了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经典课程--《价值投资》,也和曼哈顿中城和下城各式各样的证券界人士每日相处、交流,可主要的收获似乎并不在华尔街这些正规的机构里,而是每次坐一个小时火车去纽约东北边康涅迪克洲的格林威治小镇时,在拜访的几百家对冲基金之中,因为那里俨然成了全球金融创新的中心。目前全球的对冲基金(hedge fund)资产总值已达1.6万多亿美元,超过了商业银行及共同基金的资产总额,尤其是它与私人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一样,成为跨境流动资本的主要形式。由于对冲基金在东南亚等地的金融危机中担负了外部冲击的主要角色,引起了包括大多数中国人在内的东亚地区人民的仇视、敌意、钦佩、羡慕、好奇乃至崇拜。这本身就相互矛盾的说法反映出曾经受其荼毒的人们的复杂心情。在这些地区的公众看来,这些私募的基金就是刀斧手,是冷血杀手,是吸血鬼,残忍而无情,狡诈而虚伪,贪婪而自大。   待我回国前,发现一夜之间,原本是人人避之不及的中国股市已经成了各路投资者趋之若骛的对象。私募基金不再像以前那么躲躲藏藏,反而大行其道,其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以理财室、工作室、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投资公司等招揽客户,而是公开发行信托计划。从业者也不再是吸纳证券业退出人员的场所,而成了吸引越来越多公募的共同基金经理的行业。   在私募基金张扬的年代,人人开始对沃伦·巴菲特顶礼膜拜,来自美国中部小镇但威镇寰宇的巴菲特老爷子取代了陶朱公、赵公元帅等模样依稀的图腾,股票、债券、认股权证、ETF等等替代了各种有形无形的商品,而财务报表、技术走势图、交易模型也更替了商品行情以及土地红线图等。就像我老曹,坐在索罗斯公司的办公室里,也是兴奋得很,不禁想起十多年前初入这个门道,从事金融交易时,对其仰慕的心情和无限景仰,感慨良多。   然而,凭心而论,即使A股创造了所谓诸多神话般的记录,仍然与成熟市场相距甚远。比如,由于尚未开设指数期货、融资融券、期权等交易制度和手段,私募基金基本上还不具备对冲风险的基础条件,因而,准确地说,这些基金基本都是股票型基金,虽然他们也许会偶尔去做做债券回购、期货交易什么的。因此,很多人热衷采用这样那样的交易策略、交易模型或者技术分析等工具和手段其实都显得那样地幼稚和浅薄。其投资理念、交易模式、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等都还需要市场的多次、反复、长期的检验。仅以其在2005~2007年这轮牛市中的业绩表现作为其绩效的评估依据及判断标准,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也不负责任的。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一般的投资者万不可以为投资给私募基金像公募的证券基金一样。其实,私募基金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钱人的游戏,而绝非普通人的理财工具。   在中国,大多数私募基金出世时间之短,恐怕其他市场上的对冲基金无出其右。接触之中,他们中的确不乏智者和务实者,但也不乏个性张扬者和性情中人。个性独立与认真、务实是其中大多数人的共同特点。这让我想起几次与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发起人约翰·梅利韦瑟以及同样是基金业及学术界均大名鼎鼎的黄杰夫先生吃晚饭的时候,能够明显感到他们对市场那种深邃的思考与纵横全球的视野。前者多是智者的直觉,而后者则多些理性的光芒。   重要的是,虽然国内私募基金还很不完善,但毕竟已经开启了一个新的领域,而这正是我们要面对的新的挑战。   曹红辉   2007年12月18日于北京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