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财经正文

滴滴顺风车解困之道 回归共享经济本源

2021-03-26 01:09:27 来源:未知作者:未知
滴滴11月6日宣布,重新在7个城市上线顺风车业务,备受争议的是晚上8点以后对女性不提供服务的非常规定,在受到歧视女性嫌疑的巨大舆论压力之后,滴滴随即更改规则为8点之后对所有用户停止服务,但依然无法完全平息舆论。背负巨额风投,估值缩水、股东萌生退意的滴滴硬着头皮重新上线顺风车,有其商业考量的必然。看得出来,滴滴亦有吸取过往极端事件教训,规避安全漏洞尤其涉性事件的努力,即使方法过于粗暴简单。且不论滴滴

滴滴11月6日宣布,重新在7个城市上线顺风车业务,备受争议的是晚上8点以后对女性不提供服务的非常规定,在受到歧视女性嫌疑的巨大舆论压力之后,滴滴随即更改规则为8点之后对所有用户停止服务,但依然无法完全平息舆论。

背负巨额风投,估值缩水、股东萌生退意的滴滴硬着头皮重新上线顺风车,有其商业考量的必然。看得出来,滴滴亦有吸取过往极端事件教训,规避安全漏洞尤其涉性事件的努力,即使方法过于粗暴简单。

且不论滴滴过去和现在运营行为的优与劣,笔者认为,目前滴滴已经进入“共享+经济的囚徒困境”,原因是扭曲了共享经济的价值观和初衷,同时,又陷入类似“塔斯陀陷阱”的境地,无论说什么和做什么首先受到的是大众的质疑和不信任。

看清滴滴之困,须回到原点。2015年以来,共享经济理念甫一传入中国,被敏锐的各路资本和互联网巨头发掘推动,一时风靡,优步和滴滴就是其中佼佼者。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办公,共享经济理念已经被大众逐渐认可。在资本市场上,只要披上共享经济的外衣,就能受到资本青睐,获得融资。

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共享经济”绝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从正统定义来说,共享经济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新模式。其本质是整合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等类公共资源。

再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和滴滴打车这些运营模式,不仅没有整合闲置资源,反而是大量购置新车新充电宝,以共享经济名义租赁给用户,收取报酬,简而言之就是互联网化的租赁经济。

那么问题来了,本来在原始定义下,共享线上平台只是媒介,天生不具有盈利性质,让渡和接受权益的双方才是真正的主角。在这种情况下,平台非营利性让它可以不承担共享信息核实和安全的无限责任,某种程度上,共享双方属于资源共享、风险自担。

然而,滴滴的商业化逻辑,从根本上扭曲共享经济资源共享、风险自担的原则,同时,也不符合“羊毛出在猪身上”这一互联网惯常变现模式,而是采取传统经济直接盈利模式,等于将无限责任和风险转嫁到自己身上。试想一下,如果要真正保证数亿用户和司机的信息对称和安全,滴滴的成本和收益将更加难以平衡。

事实上,目前共享经济概念在资本市场不再受宠,从行业资本市场的融资情况来看, 2018年中国共享经济投融资规模为469.42亿元,较上年同比下降55.91%,首次出现负增长。同时,在前期通过资本获得大量用户之后,如何变现,兑现资本收益成为滴滴、摩拜、乐电们的首要任务。

2018年,滴滴背负109亿元亏损,摩拜录得45.5亿元亏损,时间已经不多,何去何从,须见分晓。在滴滴的众多业务模块中,顺风车是最接近真正意义的共享经济形态,司机与乘客是共享核心,就顺风车而言,平台、用户各自归位,滴滴再谋盈利模式或许是一种解决之道。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