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财经正文

被热传的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到底有哪些看点?

2022-05-14 23:41:00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吴林璞 王媛媛
在主题为“世界经济、金融与全球秩序展望”的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态度

  5月14日,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开幕。

  在主题为“世界经济、金融与全球秩序展望”的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认为,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态度。经济政策方面,要尽可能用长期框架看待问题,长期的经济增长动能值得重视,即结构性潜能。而短期来看,在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疫情出现反复的情况下,面对挑战,做好自己更为重要。

  此外,对于中国创新、金融与科技竞争之路,如何走远走稳?与会嘉宾认为,科技创新对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作用巨大。未来,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成为关键的要素。

  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态度

  在“世界经济、金融与全球秩序展望”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哪些建议?又如何看待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重点?

  保持开放的态度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表示,新世纪以来,被认为是“后入者”的新兴经济市场去推动科技进步和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鞠建东。

  与会嘉宾认为,科技创新对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作用巨大。未来,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成为关键的要素。我国应发展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来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结合。金融是下一阶段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快发展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金融如何更好服务共同富裕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应从融资端、投资端、机构端三方面综合发力。

  黄奇帆:资本市场应更好促进科技创新

  在主旨发言环节,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表示,当前和今后,中国面临系列挑战,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全要素生产率偏低,资源环境约束偏紧,科技和产业革命日新月异,社会层面包容发展任务繁重。

  上述五大困难,叠加供给、需求、预期下降,中国经济遇上比较困难的阶段。唯有改革开放深化,激励创新,最大限度激发中国这一最大规模单一市场的活力,进而打造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用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未来和外部的不确定性。

  金融是下一阶段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在这一领域,黄奇帆提出五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是适时建立人民币之锚。一国的货币应该锚定在自身GDP的含税量上,锚定在自己的国债信用上,只有如此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铸币税。只有有了自己独立的货币锚,有了自己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才有真正自主的货币政策,国内一切金融资产的定价才有了基准。

  二是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低、对GDP贡献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要素错配,特别是金融错配。前几年房地产一业独大,房价高企绑架中国经济,大量资本裹挟着银行贷款无序涌入房地产业。要思考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三是结合中国国情发展绿色金融。金融部门不能谈煤色变,而是要立足国情发展服务绿色转型的融资体系,即“转型融资”。这不仅是中国的需要,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需要。

  四是加快发展面向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科技金融。上一轮消费互联网时代,许多先进技术巨头都被外国资本投了重仓。这一轮,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和绿色经济等前沿领域,国内的这些机构应争取抓住机遇。

  五是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共同富裕。即使是普通职工,在正常的工资收入之外,也应该创造条件让其有投资性收益的渠道。比如发展年金,把年金建设成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允许企业年金通过市场化方式投资于资本市场。

  此外,在问答环节,黄奇帆指出,应对中美竞争,中国创新模式与美国创新模式具有较大差别,将面临新的挑战。创新、移民和全球化,是美国不断提升创新实力的主要因素,而中国驱动因素主要是制度、人口、全球化。

  中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客户中心型、效率驱动型两个层面。前者体现众多互联网公司涌现,后者体现在完整高效的产业链。工程技术型、科学研究型两个层面,中国总体上取得的成就,相对欧美来说较少。

  我国创新焦点要随之改变,由客户中心、效率驱动型转变到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型模式,以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以资助可控的技术体系保证国家安全。

  针对资本市场促进科技创新方面,黄奇帆分析称,中国资本市场的应有功能,即资源优化配置、投入产出、国民经济晴雨表等功能,还未较好彰显出。应从融资端、投资端、机构端三方面综合发力解决。

  一是融资端方面,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较快,但在市场加速扩容下,存量资本资金分流明显,抽血压力很大,场外资金迟迟处于观望态度,由此也会导致股票市场存量资金进一步分流。应建立有效的退市制度,打破股市IPO刚性兑付,有进有出,有呼有吸。优胜劣汰,保持上市和退市的股票数量大体持平。

  二是投资端方面,长期投资占比较低。由于A股长期高波动性,缺乏稳定的财富效应,居民长期资金投资意愿有限,机构也会设定股市投资比例限制。提升A股机构化程度,还具有显著空间。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商业保险基金等构成中国版401K的社会保障计划大力推进,将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同时,也为股市、经济发展积累长期资本。

  三是机构端方面,国内证券公司综合竞争力相对较弱,直接投资、并购顾问能力待提升,行业集中度较低。公募基金同样面临结构性问题,长期价值投资能力和专业定价能力未能充分体现,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贡献和支持、实体经济的功能效率,未达到公募应有水平。需壮大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力量,在机构对股市信心、资金投资意愿提升等方面有所导向。

  张晓慧:实现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结合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张晓慧在会上表示,科技创新对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作用巨大。当前我国需要打造一个符合科学规律、体现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体系。应发展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来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结合。

  张晓慧从两个方面展开阐述。一是当前必须认识到,科技创新是大国之间竞争的核心力。自古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持之以恒探索,以科技发展来谋求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西方国家出现多维度多层次分裂态势,政府越来越多将矛头外移,不断对中国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科技能力提出质疑。中国将会面临越来越强大的反制力量。

  同时,科技创新对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作用巨大。当前我国需要打造一个符合科学规律、体现中国国情的科技创新体系。我国科技发展速度虽快,但整体水平仍有差距,也还有一些重要系统性和机制性问题不可忽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础科学知识缺失,科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造成认识科技能力较差。第二,从功利角度去看待科技,科技在体制内的地位相对较低。第三,资本和科技条块分割,既缺乏长期稳定的资本来源,同时也缺乏科技和资本相结合的模式机制。四是资本过度膨胀,失去为科技服务的社会目标,脱实向虚趋势比较明显。

  “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是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抓手。”张晓慧指出,应发展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来支持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资本与实体经济的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科技创新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还不够完善,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作为金融和科技领域的后发国家,目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还处在相对初级的起步阶段。当前推动科技发展创新的主要动力还是财政资金,资本与科技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甚至偶尔出现相互脱离的倾向。

  此外,张晓慧表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方面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美国的经验是重要的借鉴。科技创新目前面临重大挑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引导资本进入相关领域,特别是参与基础研究方向的投资,实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薛澜:中美需尽快建立对话机制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工程科技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薛澜在会上表示,未来,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将成为关键的要素,处理好会对国际经济有非常重要的贡献,处理不好将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中美在科技创新领域,需要进一步找到更为合理的框架和方式来实现管控。

  过去40年间,中国科技领域取得巨大进展。薛澜认为,得益于持续的科技研发投入,以及坚持改革开放,中国取得较快进步,如科学论文发表数量排在全球第一,专利申请也实现全球领先等。

  同时,薛澜指出,相对全社会研发投入,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远远不足,将近80%来自于企业的投入,而企业投入更多表现在产品的开发方面。过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主要通过国际合作、购买专利的方式来促进。改革开放在科技合作方面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他进一步表示,我国科技领域在取得巨大进步的背后,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顶尖论文的数量,与美国差距较大;在很多关键领域,如半导体,卡脖子现象比较明显等。中国在科技领域还可做出更大贡献。如何管控中美在科技领域的竞争问题,当前的一种框架为:一是科技创新领域进步会加强国防的能力;二是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创新领域,薛澜认为,中美两个大国首先需要在多个层面加强沟通,尽快建立对话机制;要有合理的框架来进行管控,不要让竞争走向极端;要把竞争的边界厘清,避免对全球经济和国际社会的负面影响,尽量减少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降低互相之间的不信任,加强对双方有利方向的合作,如在气候变化、公共健康等领域加强合作。

  鞠建东:确保中国技术的市场份额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紫光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中心(CIFER)主任、绿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鞠建东在会上表示,打破国际技术遏制,需要培养中国本土技术的竞争力,确保一定的市场份额。打破国际技术遏制的政策方面,建议国外技术在中国市场份额不超过70%,中国技术至少要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30%。

  鞠建东认为,渐变型技术与突变型技术截然不同,是通过对旧技术的更新迭代且逐渐积累实现的技术创新,如芯片技术。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借助“创新-规模”循环:研发投入,技术进步,市场份额,利润。

  他进一步分析称,美国的技术遏制与循环中断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是打击敢于和能够挑战美国技术垄断的企业。二是在核心技术世界(包括中国)市场上保持美国垄断,卡断中国技术的升级路径。

  打破国际技术遏制,需要培养中国本土技术的竞争力,确保一定的市场份额。反国际技术遏制政策层面,鞠建东提出,国外技术在中国市场份额不超过70%,中国技术至少要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30%。

  因此,货币产业政策方面,鞠建东建议,今后10年,每年通过货币产业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投入2万亿元,确保外国技术在中国市场份额不超过70%,推动我国的产业技术升级,从而增加1%的GDP增长率。

  彭文生:促进平台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在会上表示,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重要问题,即中美关系。当前,中美两国正面临竞争和脱钩比重加大的问题。

  彭文生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中美科技领域合作的实质,与中国的规模经济有关。中国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制造业产业。美国在前沿领域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这些技术创新引入到中国市场,发挥规模效应,快速降低成本,实现商业化应用,美国企业获得更多资金进入下一轮创新,中国获得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和模式的学习。全世界享受中美合作带来的低成本新产品的美好模式。

  针对如何应对科技竞争挑战,彭文生认为,应利用好中国的规模经济效应,这是最大的优势。

  一是强调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金融要服务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但金融和实体在企业的层面是分开的,即产融分离。产融结合在实体层面,在政府担保引入竞争性领域,使得一些享有市场势力或垄断地位的企业,能够获得不规范超额收益。因此,金融必须持有牌照经营,且接受严格的监管。

  二是实体层面,处理好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反垄断主要聚焦如何促进创新,促进平台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甚至通过监管的要求,达到最低科技研发投入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