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行业正文

校招违约的理想汽车,正让年轻人失去“理想”?

2022-05-12 18:48:03 来源:银柿财经作者:佚名
  校招违约的戏码,从互联网大厂传导到新能源车企。后者本被视作继互联网后的又一发展风口,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却不料如此迅速地步入互联网行业的裁员后尘。  近日,脉脉平

  校招违约的戏码,从互联网大厂传导到新能源车企。后者本被视作继互联网后的又一发展风口,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却不料如此迅速地步入互联网行业的裁员后尘。

  近日,脉脉平台多名用户爆料,理想汽车正与2022年校招应届生解约,主要涉及智能驾驶部门。截至5月12日发稿,有关理想汽车疑似毁约应届生的讨论,在脉脉平台达到1033万热度,排在热搜第一。

  当“奶爸”车企不再“温馨”

  “理想汽车裁员了,5月毁约2022应届生。春招结束了,秋招拒绝N个offer选了理想汽车,不知道怎么办”“三方都签好了,现在被告知解约,还有半个月就答辩毕业了,这个点上哪儿找工作?”

  据应届生晒出的邮件,理想汽车校园招聘表示,由于公司近期对业务架构进行调整,少部分尚未入职的校招学生将面临offer解约的情况。

应届生收到的解约邮件

  随后理想方面的回应,也证实了上述校招毁约属实,称因业务调整关闭了部分岗位,鉴于可能对解约学生重新找工作造成的不便,公司提供了调岗选择和解约赔偿两种方案,如果调岗不成功,会赔偿一个月薪酬。

  不过,据收到解约邮件的应届生反映,邮件中往往会告知“公司已尽可能在内部寻找其它岗位,但未能找到可匹配岗位”。大多属于调岗不成功的情况。

  而有被调岗的理想汽车老员工向媒体表示,“P4职级的应届生是转岗,同岗位P3职级的多数是解约”。有评论指出,“一个主打奶爸家庭用车的企业,做出这样的事情,有点不温馨啊。”

  对于此次业务调整,理想汽车并未透露涉及到校招生比例和具体人数。银柿财经记者就相关问题向理想汽车方面发去采访邮件,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事实上,4月初就曾有爆料称裁员计划已写入理想汽车CEO李想的二季度绩效管理,牵扯到产品和企业系统等部门,预计将裁撤15%左右的员工,目前正处于盘点人力成本和工时的阶段。

  在整个汽车行业承压的形势之下,解约与裁员也侧面体现了理想汽车目前的困境。

  根据理想汽车5月10日刚刚发布的财报,第一季度理想汽车实现营业收入95.6亿元,环比减少10%,净亏损1090万元,而去年第四季度为净利润2.96亿元。

  汽车交付量上,2022年第一季度,理想ONE的交付量为31716辆,环比减少10%。从理想给出的交付指引来看,公司对于后续的销售情况也不是非常乐观,2.1万辆至2.4万辆的数字较一季度环比减少了24.3%至33.8%;预计收入也同步减少至61.6亿元至70.4亿元,环比减少26.4%至35.6%。

  理想汽车应担责

  业绩下滑之外,再遇解约风波,理想这次要如何收场?

  究其原因,之所以理想此次毁约备受关注,在于其毁约的时间点及毁约对象。“在5月这个时间点与应届毕业生解约,很不厚道”。

  北京德和衡(杭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富强对记者表示,“原则上,全日制在校生无法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因为在校生不具备劳动者的特征。”因此,一般而言,为了保障应届毕业生自拿到offer之日至到用人单位报到这段时间内的权益,应届生会与企业签署三方协议。

  张富强认为,由于应届生具有特殊属性,一般签约主体都是在校最后一年或者最后一个学期,此时与企业签约的目的,往往是建立后续的劳动关系,因此对于这类人群,应给予特别保护。

  张富强还称,“根据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签约后,签约双方均应该依照所签订的合同履行相应的义务。若企业违反了约定而给在校生造成了损失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然而,有观点质疑,在毁约盛行的当下,企业毁约只是轻飘飘一封邮件的事,应届生签的三方协议几乎起不到保护作用。银柿财经了解到,因公司业务调整选择与应届生毁约的不止理想一家。

  3月有赞大幅裁员时,被裁员工曾向记者透露,部门内已签约的应届毕业生同样面临解约的情况,他还表示,相比正式员工,已签约应届生比较“惨”,“走不了N+1赔偿方案”。此外,京东、小米等企业也曾被曝对应届生“下手”。

  张富强强调,“企业在校招签约后,又毁约的,涉嫌侵犯在校生的合法权益。因为企业违约导致在校生无法正常入职其他公司而造成的收入减少,原则上可以参考签约内容确定每个月损失。一般以两到三个月为宜。”

  近期,越来越多应届生正在成为企业裁员与疫情反复的殃及者。数据显示,2022届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规模首次突破1000万人。

  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认为,“企业与拟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签订合同时,应当自觉遵守《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坚守契约精神。在当前就业形势困难和压力空前的情况下,企业也应当切实担当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尽可能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金维刚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专业人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妥善处理经营压力增大与招聘应届毕业生之间的关系,将已选聘的高校毕业生视作企业未来竞争和创新的重要生力军。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