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行业正文

电影业的黎明静悄悄(黎明之前静悄悄电影)

2022-05-15 07:29:50 来源:财经早餐作者:紫宝
谁也没有想到,电影业会经历一个如此漫长的冬季。  2019年票房过10亿元的电影一共有15部,201

  谁也没有想到,电影业会经历一个如此漫长的冬季。

  2019年票房过10亿元的电影一共有15部,2018年票房过10亿元的电影一共17部。2019年看似并不是中国电影业的最佳时刻。当所有人都寄希望于下一年的时候,疫情的到来,给电影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让希望沉入箱底。

  2020年票房过10亿元的电影一共4部;2021年有所恢复,一共11部电影票房过10亿元。

  但是如果聚焦于在上半年播出的电影,2019年过10亿元的15部电影中有7部是在上半年上映的,其中3部为春节档电影,另外4部电影没有依靠抢占节假日档期上映便获得超高票房。

  2020年的4部电影中,2部在国庆档上映,上半年全国处于对疫情的初次抗争中;2021年的11部电影里,6部为上半年上映的电影,其中4部是春节档和国庆档上映的电影。

  疫情到来以后,节日成为了电影业最后的救命稻草。

  在拔去一根又一根的稻草之后,电影业看似已经稍稍有些生机,然而不料2022年的上半年所抓到的稻草每一次都如此微弱单薄,所有从业者的手心中都捏出了一把汗。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2022年春节档全国电影票房为60.35亿元,超过了2019年春节档以及2018年春节档,成就了历史第二的春节档成绩。根据猫眼平台数据,2021年春节档票房为78.25亿元也就是说2022年春节档仅比2021年相比下滑了23%。

  2022年春节档总票房虽然超过了2019年的59.03亿元,但是这只是金玉其外。更值得关注的是,观影人数大幅下降。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2019年春节档总观影人数为1.32亿人。但是2022年这项数据仅为1.14亿人次,减少了近14%,创下了近4年新低。

  其中,备受观众期待的《四海》,春节档期间口碑急速下滑,截止至5月12日,票房仅为5.42亿元,投资方果麦文化也因此亏损了700万-900万元;作为春节档票房排名第二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豆瓣评分仅6.2分,远低于《长津湖水门桥》《奇迹·笨小孩》《狙击手》。

  在此之后,2022年清明档、五一档也冷至冰点。

  据深圳商报报道,清明档受疫情影响,全国影院营业率不足一半,近44.98%。2022年清明节期间全国电影总票房1.2亿元,不包括2020年,今年是十年来“最惨清明档”。据北京商报报道,2022年五一档电影总票房为2.97亿元,平均营业率67.6%,如果不包括2020年,今年是近九年“最差五一档”。

  国际金融报表示,造就“最差五一档”、“最惨清明档”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疫情。2021年票房前20大城市中,上海、北京以24.5亿元、21.8亿元票房位列前二,然而由于奥密克戎侵袭北京、上海,多部电影纷纷选择撤档。疫情反复无常,发行方对档期的选择也变得极为谨慎。

  电影的冬季一直在疫情的笼罩下延续。但是漫长的冬日并不意味着这期间没出现过暖阳。

  这期间也曾有《你好,李焕英》成就贾玲为全球独立执导单片票房最高女导演,有《长津湖》登顶内地影史票房冠军,还有易烊千玺创造中国影史首位票房破百亿的00后艺人。

  只是冬日的暖阳消失得太快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寒冷的。难道这全都要怪疫情吗?那么如果将疫情控制住,电影业的黎明是不是就该来了?

  无影可播的冷雨夜

  疫情确实是一个改变了电影业基本面的重大事件。

  由于疫情的存在,电影项目无法顺利拍摄。无论是取景、选角、拍摄,很多拍摄电影的环节都需要暴露。演员也好,制作人员也好,只要牵扯更换场地以及人员接触,都要面临被感染的风险。这是一个最根本的现实问题。

  业内人士评论称,疫情迫使三分之二的电影项目停工,大量影视公司裁员,有的公司甚至撤裁一半以上员工,许多院线濒临破产。

  疫情同时导致观影人数下降。据艺恩电影智库统计,2022年一季度全国放映场次3002万,同比下降3.4%,其中1、2月放映场次同比2021年有所增长,3月放映场次同比大幅下滑26.7%。一季度观影人次流失明显。总观影人次3.08亿,同比下降27.2%,其中3月人次同比下降超六成,跌幅最大。

  电影业的黎明静悄悄

  图源:艺恩电影智库

  但是疫情终会过去。我们可以做一个比较好的假设。假设5月下半月,全国疫情完成清零,全社会完全放开,那么暑期档会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疫情确实大大影响了电影业的整体发展,但是在疫情之前,电影的产能已经触顶:一个是影片的产能,一个是院线的产能。他认为疫情之前,就存在部分影片票房“虚高”的乱象。在疫情当下,受限于现有的电影产业结构,无论是制片方还是院线都难以获利。

  对于2022年下半年,孙佳山表示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乐观是因为下半年可能会上映一批好的影片,但是保持谨慎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要看疫情的控制情况,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些好影片很难说是否能够撑起整个下半年的整体市场结构。

  是的,2022年下半年确实会有很多电影上映。

  五一档撤档的影片有望在未来重新定档上映。例如马丽、常远、魏翔主演的《哥,你好》,此前三人合作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春节档拿到了26亿票房的好成绩;还有由大鹏执导的《保你平安》,其中主演李雪琴更是银幕首秀,而新档也会择日公布;朱一龙主演的感人故事《人生大事》也将会重新公布新档。这些撤档的电影无非是希望能在一个更为合适的时候上映,以显示出自己的真正价值。

  除此以外,沈腾、马丽再次合作的电影《独行月球》还未宣布定档;在2021年便已经有相当话题度的《超能一家人》还没有宣布新档;梁朝伟、王一博两大男神合作的《无名》暂未宣布定档日期;陈思诚导演,黄渤主演的科幻喜剧《外太空的莫扎特》仍未宣布定档。这些没定档的电影正在给众多的影迷带来期待。

  不仅如此,外国大片比如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壮志凌云2》将于5月27日美国上映;外国漫威系列《雷神4》定档7月8日北美上映;卡梅隆重磅大作的续集《阿凡达2》定档12月16日北美上映;还有《唐顿庄园2》《雷霆沙赞2》《侏罗纪世界3》等电影尚未引进。如果确认引进,它们也将给中国电影市场带来强大的活力。

  库存可谓是丰富。只是丰富并不能代表电影质量一定会让观众满意。

  大量观众不再相信这些所谓的大片。五一期间热播的《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遭人吐槽,豆瓣评分仅6.1分,和这个系列的第一部《神奇动物在哪里》相比口碑完全不在一个世界。因此也不存在所谓观众“无脑追捧外国大片”的现象。就算是国外引进的大制作电影,和过去的电影相比也出现了较大的差距。

  与此同时,很多观众表示电影票价涨幅过高,甚至有网友表示近期上映的电影不值得他们“出钱进电影院”。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许多有观影意愿的消费者,由于票价太高,最后望而却步:《四海》,在县城的票价突破100元,《长津湖之水门桥》在个别地区达到105元至135元,《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票价接近150元。

  电影业的黎明静悄悄

  图源:西南证券

  面对这种质疑,孙佳山表示,疫情的存在反而能够“倒逼中国电影结构调整”,现实中已没有条件再讲究大IP、大制作、大明星,反而必须依靠品质、内容吸引观众。从长期来看,这反而会使得中国电影行业能够更加回归到电影的本质:演员凭演技说话,导演、编剧靠实力说话,电影靠质量说话。

  中国电影正处于转型期。观众对内容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就算将未来的大量排片摆在观众面前,对于他们来说,依然只是无影可播。

  行业渴望好电影

  在流媒体占领流量的当下,电影的传播力量看似显得非常弱小。

  现在的行业格局非常神奇。好像除了短视频,无论是电视剧、网剧、网综、电影,都在喊没流量、不赚钱。现在甚至是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开始出现亏损增大的情况。

  电影行业该如何摆脱困境?

  观众喜爱看好电影,曾经的经典电影被大家传颂。无论是电影明星还是电影故事,“经典永流传”变成了唯一的形容词。然而如今的商业电影越来越商业,艺术被人抛之脑后。

  其实对待现状最急迫的不是观众。因为观众可以选择看电影,也可以选择看电视剧,看网剧,看各种流媒体作为消遣。最为急迫的是电影从业人员。中国新闻网援引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的话评论道,不能将中国电影所有的问题都简单地推给疫情,电影产业内部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更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归根到底,好作品才是硬道理,而这需要不断提升中国电影的生产力,优化电影资源的配置。

  2022年上半年电影市场的冷清归根结底在于没有爆款电影的存在。有院线经理表示,如果有爆款电影,那些没有疫情的地区也仍然会场场爆满。

  没有好电影是行业内部所有人的共识。

  但是期望好电影不能只是求雨,不能只是点一炷香,做一做法,就期待好电影会从天而降。一部好电影的上映,实际上有着更深层次的破译密码。

  人均HR的行业

  电影的本质是人。

  无论是演员、导演、编剧、制作人、发行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与“人”有关的。

  电影的成功不像高科技,一旦突破了某项技术就可以独步青云。电影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而其中最重要的正是“人和”。

  谁都知道“天时”的重要性,若非如此,这么多电影为何一定要选择在春节档上映?天时如果不重要,为什么众多五一档电影临时撤档?

  谁都知道“地利”的重要性,若非如此,为什么我们引进更多的是欧美的电影,而不是越南、泰国、印度的电影?如果地利不重要,为什么内地发行的影片能够占据院线影片的80%?

  但是唯一不可控的,就是“人和”。

  演员之间的默契是不可控的;观众的喜好是很难预先知晓的;出品方、发行方和院线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全是市场行为。可以说“人和”是穿插在整个行业之间的。

  有网友说,情商在演艺圈要远比智商来得重要。这也并不是一个没有根据的说辞。因为,无合作,无电影。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HR。每个人都需要考虑对方在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中是否能够进行合作共赢,是否能够彼此成就,这是演艺圈最基本的原则。

  举一个最基本的例子。

  投资方看似是最一本万利的那一个,在分账发行的方式下,只要出一点钱,如果搏胜了,不仅有钱拿,还能够得到宣传,甚至还具有版权的运营权;就算投资失败,也只是钱亏了,自己的名声至少还在,而导演和演员却不一定那么幸运。

  但是投资方却很羡慕院线。院线不仅管控着排片,还能够直接面对客户,了解客户的喜好。院线的运营被认为近乎于无脑,只要哪部电影上座率高就给哪部电影排片,等于躺着收钱,至少比自己十有九亏要好。

  然而院线却并不认为自己是赚钱的那一个,院线认为发行方才是背后的操盘手。发行方一个个都是行业内顶尖的存在,比如光线传媒、博纳影业,这些都是电影制作背后的大佬。他们有最多的资源,能打通上下游的一切连接。院线抱怨最多的就是发行方太过强势。

  但是事实上,电影制作、发行、上映,流程中的所有人都在互相合作,互利共赢,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很强的联动,没有人会刻意打破链条,大家互相制约,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让核心资产为自己正名

  在电影上映了以后,所有人的关系就结束了吗?不会。这里就要说到电影人的第二个必备职业技能:关系维护。

  我们都知道,每当一个电影项目结束以后,演员和导演之间仍然常常保持着联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导演需要好剧本,演员需要好剧组,导演需要好投资人,投资人需要好项目,发行方和院线都需要好电影。俗话说有缘彼此能相聚。

  电影业的黎明静悄悄

  图源:易观分析

  一部成功的电影背后一定是所有电影人的努力。不仅仅是好导演和好演员,背后的编剧,剧组工作人员,摄像人员,包括谈生意的发行人员,做文宣的幕后工作者,等等都是成功电影的必要条件。

  在电影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好的关系维护上的。只有将自己身边的资源管理好,才能“可持续发展”。

  再举一个例子。韩寒导演的四部影片《后会无期》《乘风破浪》《飞驰人生》《四海》,这背后有三家公司的身影值得关注:东影业,果麦文化,博纳影业。众所周知,《四海》票房不佳,口碑下滑。韩寒除了面对观众的质疑,还需要承担什么后果?

  实际上,后果有限。

  首先,作为投资方,果麦文化承受了一定的亏损,2022年第一季度利润较同期下滑43.2%。然而即使利润下滑,果麦文化仍然是保持盈利的,这是因为果麦文化本身的主营业务是图书策划发行,投资电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行的。

  其次,韩寒不仅是果麦文化的签约作家,韩寒的妈妈在果麦文化有约3%左右的股份,因此果麦文化支持自己签约作家的作品影视化,这是非常重要的IP运营,而且果麦文化还有很多IP攥在手里。假设未来通过高价争夺IP不再能够为企业谋取利益,那么拥有IP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果麦文化绝不会因为《四海》而放弃更宽广的海洋,他们仍将继续投资建设IP的海洋。

  还有博纳影业。为什么博纳影业是果麦文化的第三大股东?为什么博纳影业也是韩寒亭东影业的第三大股东?须知,韩寒是80后作家中流量最高的一位,并且他是一个以写小说为见长的作家。实际上从他拍的前三部电影来看,韩寒式的剧本表现良好。

  对于《四海》来说,由于自导自演,电影太过局限于韩寒的个人思维,因此市场也没有配合他的理由。《四海》英文名译为“only fools rush in”,而韩寒却恰恰是一个不在乎别人眼光,很“rush in”的人。

  不过对于博纳影业来说,假设未来果麦不再支持韩寒拍电影,转而支持其他旗下作家的作品,他不仅可以通过支持果麦,坐享IP带来的流量,也可以通过单独支持韩寒,让自己多一些文艺片的积累。

  如今的电影业,只要不触犯法律底线,没有人敢直接宣布封杀谁,因为“人才”已经成为了电影业核心资产的生产者。

  安静的黎明

  电影业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改变。

  曾经的大明星、大制作的电影由于奇高无比的成本,纷纷选择在五一档、国庆档、贺岁档、春节档集中竞争。中小成本的电影则会在每一个节日档期之间择机上映。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成本的电影不会成功,只要是好电影也会产生轰动的流量。比如《我不是药神》是在暑期档播出,一经播出口碑炸裂,不仅引发广泛的讨论,还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如今集采一轮又一轮,即使《我不是药神》与集采没有必然联系,然而这两件事对老百姓的触动是一样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也是一个在7月上映的动画电影,不仅获得2019年票房冠军,并且打破了内地动画电影票房纪录,在2021年,抖音博主朱铁雄通过变装演绎哪吒的IP获得了超高的流量。

  电影的各种要素面临着变革。

  演员的片酬问题被所有人关注,国家广电也推出了限薪的管理通知,未来大明星将不再主导电影市场。

  中国内地导演面临着传承带断裂的局面。只见第六代导演,不见有影迷追捧所谓第七代导演。而年轻一代的导演所面对的是一个资源更加丰富,科技特效更加先进的时代。传承到底是一种传统,还是一种守旧?导演圈层文化将如何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电影业的行业格局面对着各类媒体形式发展的冲击。幸运的是有一大群人依然支持着这个行业往前迈进。网络大电影以及各种流媒体平台也在逐渐走向“内容为王”的道路上,当电影不再是人们唯一的娱乐方式,电影业产业内部的一切都必须改变。

  如果中国电影最终能够依靠独一无二的形式与内容驱动流量和票房,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世界里中国电影将会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

  中国电影的未来是光明的。但是这场巨变却如此地安静,正如一个安静的黎明。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