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快讯正文

风险从未远离(风险永远伴随着权力怎么理解)

2023-05-29 13:27:00 来源:价投谷子地作者:佚名
最近银行这边搭上“中特估”的东风,很多过去低估的银行今年来都涨势喜人,反倒是过去十年表现优异的招商银

  最近,宁波银行反而走势不佳。现在出现了一种声音:估值低的光荣该涨,估值高的不值要跌。似乎,大家都忘记了估值低的银行为何估值低,估值高的银行为何估值高。短期市场上涨即正义,很多基本面的东西已经无人关注了。

  年初的时候,人行官网公布的重磅新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从2023年7月1日起就要实施了,虽然新规对于生效前发生的业务对应的资产设定了两年半的过渡期。但是,对于有些银行,压力依然巨大。

  其中杀伤力最大的是2条:第一条,金融资产风险五级分类从贷款扩展到到除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衍生品之外的所有金融资产。第二条,对于金融资产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至少应归为次级类。现在所有的银行都披露了三阶段信用损失模型,按照模型的定义,第三阶段就是已经发生信用减值的资产,按照最新的规定这部分资产应该全部被划为不良资产。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呢?我们根据2022年年报可以看看各家银行在不良认定和拨备覆盖上的情况。

  首先我们看一下贷款的情况,我选择了十三家上市银行作为考察对象,包括:四大行(工建农中),六家股份行(招浦民兴平光),三家城商行(宁波,江苏,成都)。考察的数据主要包括:第三阶段贷款金额,不良贷款金额,第三阶段减值准备金额,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2个数据:

  认定率=不良贷款金额/第三阶段贷款金额?100%

  覆盖率=第三阶段减值准备金额/第三阶段贷款金额?100%

  其中认定率代表了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认定严谨度,按照新规这一值应该是100%,低于100%的都属于需要整改的,数值越低说明认定越不严格。覆盖率代表了银行风险抵补的充裕程度,这个指标越高越好。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十三家银行的贷款数据,如下表1所示:

  风险从未远离

  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认定率所有银行都是比较高的,其中有6家银行的认定率达到了100%,包括四大行,招行和成都银行;有2家认定率在90%~100%之间,分别是光大银行和宁波银行;剩下的5家认定率低于90%。

  另外,可能有人会问为啥所有银行的覆盖率都没有达到100%?这点,还需要回到五级分类的最根本定义。金融资产五级分类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其中后三类被归为不良贷款。按照我国监管机构对于贷款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的要求,只有损失类贷款需要按照100%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可疑类按照最低50%计提减值准备,次级类按照25%的最低标准计提。正常来讲,商业银行第三阶段的减值准备余额没有必要按照三阶段贷款金额的100%计提。

  那么各家覆盖率的高低又如何解释呢?这点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各家银行对于不良认定的标准就不同,比如:某些国有大行其不良贷款金额常年大于逾期贷款金额,也就是说某些客户在贷款还在正常偿付本息的时候就被银行划为不良了。对此,国有大行给出的解释是对于部分客户在其它银行产生了违约,虽然在本行的贷款没有逾期,但是依然被认定为不良。换句话说,这类贷款虽然被划分为阶段三,但是减值是针对它行资产而非本行资产。那么,对于这类客户的贷款,银行显然只会按照最低标准计提减值准备。

  除去这一因素外,剩下的就是各家减值准备的充裕程度了,同样是可疑类贷款,计提充分的银行可能按照75%甚至80%的比例计提减值,家里捉襟见肘的银行就只会按照50%的标准去计提减值准备。

  所以,多种因素相结合,覆盖率高的银行肯定是家里余粮多的,比如招行和宁波银行。覆盖率低的还要结合认定标准等再看。

  如果说前面的贷款认定和覆盖差距还不大的话,那么接下来的金融投资部分一定会让读者眼镜碎一地。由于目前金融投资还没有按照五级分类披露不良资产。所以,我们只看第三阶段减值准备对第三阶段资产余额的覆盖程度。覆盖率越高,说明银行对金融投资类资产的风险抵补能力越强,覆盖率越低说明这部分的欠账越多。另外,这里再引入缺口指标=三阶段资产金额-三阶段减值准备金额,缺口越小越好。具体的数据如下表2所示:

  风险从未远离

  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到覆盖率这一数据可谓是天差地别,最高的宁波银行和招行可以达到95%左右,而最低的不及格双兄弟浦发和民生覆盖率都不到30%。四大行的表现还是比较稳定的,都在80%以上。股份行里除了招行只有兴业覆盖率接近80%,其它4家的覆盖率都不到60%。

  除了覆盖率外,还要看缺口数据,有3家银行的缺口超过一百亿,最高的浦发银行缺口高达541.32亿,其次是民生银行257.4亿,光大银行177.91亿。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将缺口数据和各家银行的税前利润做个比较,结果一定很精彩。

  最后,针对表2中还有一个另类的存在,就是成都银行。该银行针对金融投资的第三阶段资产金额为0,计提减值准备为0。不仅如此,如果大家去查成都银行的年报,不仅第三阶段,第二阶段的资产也是0。换句话说,成都银行认为自己家的金融投资风险为0,没有不良,没有关注,全部是正常资产。

  可能有的投资者会问是不是因为成都银行金融投资都投的是国债所以没风险呢?我呵呵,这种城商行负债成本低不了,怎么可能都配国债。我查了一下成都银行的金融投资评级分类,如下图1所示:

  风险从未远离

  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债券投资和其它债券投资中,光是未评级资产就有超过670亿,AA-至AA+的资产有425亿。一般银行内的AA-至AA+的债券就是企业债/低级别城投债,未评级的资产通常就是信托受益权,债权融资计划,资产管理计划这些类信贷资产。你要问我670亿未评级资产是多还是少?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一下招行2022年年报第281页,招行2.4万亿债券投资中,未评级的资产金额是389.66亿。成都银行3000亿金融投资中,如果算上交易性金融资产,总共未评级资产高达858.92亿。

  非AAA级评级的资产超过千亿(670+425),你跟我说一笔坏账没有,糊弄傻子呢?这个报表让我想起5年前,某家银行的成都分行连续多年不良贷款一直为0,然后……bong!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是希望提醒大家,要因为股价涨了就可以对一切潜在风险置若罔闻。风险一直在那里从未远离,不会因为股价涨了风险就会自动消失。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