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让潮流运动消费成为假日“优选”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体育运动消费发展需要广泛的群众参与作基础。然而就目前来看,潮流运动消费要从小众走向大众,甚至朝职业化、商业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射箭、飞盘、攀岩、骑行……这个国庆假期,不少人发现朋友圈开始流行“打卡”潮流小众运动。受到疫情影响,居民假日消费多选择近郊出游、户外健身等,休闲和健康成为今年国庆假期的关键词。而一些新兴运动和小众运动正在成为年轻人的“新宠”,相关的运动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居民休闲健康消费增添了新“选项”。
近年来,居民的体育运动消费支出占比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投入更多资源来提升身体素质和生活品质,消费升级趋势明显。据了解,今年“618”购物节期间,某运动品牌极限飞盘产品在中国的销量增长了1750%。相较于平日的80-100人次,国庆期间,有北京的攀岩馆客流量提升了50%以上。随着产业链、供应链逐步稳定,国际运输通路恢复正常,新兴的潮流运动消费规模还将继续扩大。
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的体系完整、供给能力强,为运动相关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提供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疫情虽然阻碍了长途旅行,但民众的休闲健康消费需求并未消失,甚至更加旺盛。以骑行运动为例,由于场地要求较低,这项户外运动获得了大众的青睐。而飞盘运动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要求较低,并且在满足人们健身和户外活动需求的同时,还自带“社交属性”,因此受到年轻人群欢迎。同时,明星艺人带来的粉丝效应、社交媒体的流量加持,更成为新兴潮流运动消费发展的“加速器”。
需要强调的是,体育运动消费发展需要广泛的群众参与作基础。然而就目前来看,潮流运动消费要从小众走向大众,甚至朝职业化、商业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过,一旦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居民收入增长预期能够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体育运动消费便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近一段时期,这些潮流小众运动的陆续“破圈”,就从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恢复,并为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叠加之下的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设定,全国居民体育消费规模到2025年将超过2.8万亿元。前不久印发的《关于体育助力稳经济促消费激活力的工作方案》也提出,要更好满足群众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体育消费需求。北京、上海等多地更是在国庆期间积极发放健身消费补贴,激发了大众多样化的休闲健康消费需求。相信未来随着体育运动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体育产业将在国内特别是一线城市迎来较快发展。
当然,目前新兴运动和小众运动的软硬件设施不完善、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仍然存在。有关部门要从监管上发力,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推动体育产业有序发展,谨防行业“野蛮生长”。同时,也要加强对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场景的支持,让成长中的潮流运动消费真正成为全民假日健康休闲的“优选”。(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激活“夜间经济” “点亮”城市发展
“出圈”之后,文创产业如何走稳发展之路?
TOPS
- 一周排行榜
- 一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