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快讯正文

证监会执法成绩单出炉!释放“零容忍”强烈信号,从严执法为全面注册制保驾护航

2023-02-10 22:12:00 来源:证券时报作者:程丹
证监会公布了2022年的执法成绩单。  证监会最新披露信息显示,2022年全年办理案件603件,其中

  证监会公布了2022年的执法成绩单。

  证监会最新披露信息显示,2022年全年办理案件603件,其中重大案件136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和通报线索123件,案件查实率达到90%。总体来看,案发数量持续下降,办案质效明显提升,“严”的监管氛围进一步巩固,市场生态进一步净化。

  证监会执法成绩单出炉!释放“零容忍”强烈信号,从严执法为全面注册制保驾护航

  具体来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类案件多发势头得到遏制,总量下降明显;信息披露、中介机构违法案件保持在高位,体现出了注册制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市场生态的变化以及监管重点的转变。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注册制改革打开了上市的大门,但绝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要求,证监会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零容忍”,强化监督检查和稽查执法联动,依法严肃追究发行人、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违法责任,切实提高违法成本,督促其各司其职,维护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执法成效显著 监管从严态势不变

  2022年,证监会稽查部门严厉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行为,查办案件的总体数量已连续4年下降,证券违法成本显著提高,重大违法案件多发频发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生态全面优化,资本市场秩序明显改善。

  案件办理情况和主要特点有五方面:

  一是内幕交易多发势头得到遏制,但知情人违规交易仍时有发生。

  二是操纵市场案发总量下降,但组织化、团伙化特征更趋明显。

  三是财务造假仍有发生,违规手法隐蔽复杂。

  四是中介机构违法案件保持高位,部分主体失职缺位问题突出。

  五是特定领域案件仍然易发,违法行为打击效果显著。

  在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类案件方面,证监会全年办理内幕交易案件170件,同比下降15%。但“靠内部消息炒股获利”的市场陋习仍未根除,并购重组、实际控制人变更等重大事件仍是内幕交易高发领域。从涉案金额看,部分案件违法交易金额较大。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收购方利用多个他人账户实施内幕交易,交易金额数亿元。有的涉案人员与内幕信息知情人存在密切联络接触,信息公开前突击买入相关股票近亿元。从涉案主体看,内幕信息知情人直接交易仍占40%。有的上市公司董事知悉公司筹划重大重组后买入相关股票,信息披露后卖出获利。有的上市公司子公司高管知悉公司将进行重大投资,使用本人及配偶账户内幕交易获利。从交易行为看,内幕交易“窝案”、避损型交易时有发生。有的国企高管利用职务便利多次刺探上市公司重大信息并与他人合谋内幕交易。有的上市公司高管在公司披露巨额预亏、实际控制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等重要信息前卖出股票规避损失。

  全年办理操纵市场案件78件,同比下降30%,案发数量逐年下降。第一,上市公司内部人联手操纵团伙炒作本公司股价现象仍然存在。全年对十余家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及高管内外勾结操纵市场案件立案调查,有的与操纵团伙签订伪“市值管理”协议,并提供人员、资金及证券账户等参与操纵;有的组织多个操盘团队通过对倒、虚假申报等手法拉抬、维持公司股价,并约定收益分成。第二,利用新模式、新技术增加操纵行为隐蔽性。有的利用股票市场和场外市场、衍生品的联动关系实施操纵,非法获利超亿元。有的与股市“黑嘴”串通,通过直播间、微信群等方式诱骗投资者集中买入,借机反向卖出获利。有的利用云服务器、虚拟服务器等互联网新技术隐藏交易主体,干扰案件调查。第三,惯犯累犯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操纵市场违法主体曾被证监会调查处罚或移送公安机关,有的在取保候审期间继续组织他人实施操纵,有的多名惯犯累犯相互串通,交叉频繁作案。

  “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即便操纵手法多么的隐蔽,也会在从严的监管环境中露出马脚,受到相应的惩处。”杨德龙指出,这也给更多试图挑战监管边界的市场各方提了个醒,切莫干违法违规之事,伸手必被抓。

  杨德龙表示,这几年内幕交易案、操纵市场类案件数量逐年下降,市场各方敬畏之心逐步形成,监管从严成为了市场常态,对违法违规者形成了震慑力。

  财务造假手段隐蔽 中介机构违法案件处在高位

  全面注册制改革推进的过程中,把选择权交给市场,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由市场判断公司投资价值,审核理念由审出“好公司”向审出“真公司”转变,市场准入理念的革新必然催生包括稽查执法在内的事后监管机制变革,监管重点也更多的侧重到发行人是否如实、详尽的披露和中介机构是否勤勉尽责方面。

  从证监会案件办理情况来看,证监会对财务造假持高压打击态势,尽管造假违规手法更加隐蔽复杂,证监会去年全年还是查处了一批严重扰乱信息披露秩序、损害广大股东利益的“蛀虫“,办理信息披露违法案件203件,其中,涉及财务造假94件,占比46%。具体来看,这些财务造假案有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造假手段隐秘性增强。有的实际控制人组织上市公司高管、员工按预定目标全环节实施造假。有的引入知名企业子公司充当客户,开展虚假贸易,为造假业务“增信”。有的通过市场掮客牵线搭桥,聘请“专业”团队为其量身定制造假方案。

  第二,造假动机呈现多样性。有的为避免因连续亏损退市而粉饰业绩,有的为实现并购重组业绩承诺而虚构利润,有的为维持银行信贷规模而虚增收入。

  第三,造假行为涉及发行环节。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可转债等领域均有因财务造假导致欺诈发行的案件,有的在发行审核环节企图“带病闯关”,有的在IPO前后连续多年造假。

  在对中介机构的事后监管方面,证监会全年办理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案件44件,涉及36家中介机构。

  涉案主体及案发领域更为多元。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机构均有涉案,提供中介服务领域包括发行上市、股票定增、债券发行、年报审计、资产重组等多种类型,而且执业质量和程序存在缺陷,有的未按计划履行基本的尽职调查职责,未发现公司重要生产业务停产等异常状态;有的对存在舞弊迹象的业务资料未保持职业怀疑,出具存在虚假记载的报告;有的未履行编制查验计划等法定程序,未对公司主要业务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必要核查;有的在没有事实依据的情况下为公司进行评级打分,出具存在虚假记载的信用评级报告。

  另外,还有的个别从业人员严重违反执业规定。有的签字会计师未实际参与审计工作,甘当“橡皮图章”;有的协助上市公司伪造协议虚增收入,沦为造假“帮凶”。

  中介机构归位尽责是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环节,要依法严肃追究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违法责任,有力督促其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一位券商投行人士表示,注册制改革推进过程中,全流程监管中的事后监管,其重点就是加大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是否归位尽责的核查力度,发行人必须诚实守信,中介必须勤勉尽责,材料标准更高,质量要求更高,出现问题后监管处罚也会更加严厉。

  违法成本将进一步加大

  证监会还公布了特定领域的案件处理情况,包括了严打“掏空”上市公司行为,证监会办理资金占用、违规担保案件64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背信损害上市公司利益案件15件。

  同时,严查债券虚假信息披露行为,证监会办理债券信息披露违法案件5件,坚决遏制债券欺诈发行、财务造假。查处私募违法行为,证监会办理私募机构违法违规案件20件,有力整治非法集资、违法交易、违规经营等违法乱象。

  从严执法一脉相承 护航全面注册制平稳运行

  近年来,中国特色证券执法司法体系得到加强,违法成本过低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扭转,案件查处“稳准狠”,“零容忍”立体执法震慑显著增强,市场生态明显好转。这和证监会坚持“零容忍”执法理念,持续加大对财务造假等各类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执法更加精细化的监管原则不无关系。

  实际上,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证监会的从严执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始终在不断加强。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年8月发表署名文章指出,要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维护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生态,“零容忍”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

  在去年年末的金融街论坛上,易会满还提出,对于证券违法犯罪活动,国际成熟市场的普遍做法是严刑峻法,让做坏事的人付出惨痛代价。

  在最新召开的证监会2023年系统工作会议上,证监会也表示,要不断强化“零容忍”执法震慑。

  可以预料,证监会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和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进程中,必将继续秉持“零容忍”执法理念,依法从严打击各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持续提升执法震慑力。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证监会稽查部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零容忍”工作方针,依法从严打击各类证券期货违法活动,加大违法成本,强化执法震慑,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