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暴雷”背后,竟是因为丢失“大单”!三分之二市值跌没,“割耳股份”成2022年度最令投资者失望的股票

2022-12-03 15:54:06 来源:金融界作者:布依伊
金融界12月3日消息 昨日(12月2日)晚间,歌尔股份披露公告,正式修正下调了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

  金融界12月3日消息 昨日(12月2日)晚间,歌尔股份披露公告,正式修正下调了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7.1亿元—21.3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0%—60%。

业绩“暴雷”背后,竟是因为丢失“大单”!三分之二市值跌没,“割耳股份”成2022年度最令投资者失望的

  此前,歌尔股份在10月28日披露的《2022年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2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区间为盈利406,096.79万元–470,217.3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区间为盈利364,080.01万元–402,404.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

  遭受“砍单”,业绩预腰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个月初(11月8日)歌尔股份因一则风险提示性公告连“吃”两个跌停。

  当时公告称,歌尔股份收到境外某大客户的通知,暂停生产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对此,市场纷纷猜测其丢失的“单子”为苹果公司的AirPods Pro 2。“果链”企业的动态一直颇受市场关注,面对此次丢失的单子,直接对其股价产生了重大影响,11月9日歌尔股份股价一字跌停,次日再次跌停,自此歌尔股份股价保持“1”字开头,较三个月前的股价已腰斩。

  同时,歌尔股份紧急发布公告称该事项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公司存在业绩预告修正的可能。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业绩预告修正果然来了。

  受上述事件影响,歌尔股份预计本年度营业收入减少不超过33亿元,与之相关的直接损失约9亿元(包括直接利润减少和停工损失等)。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公司拟增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上述减值损失预计约11亿元—15亿元(其中存货跌价损失约7亿元—9亿元,固定资产减值损失约4亿元—6亿元)。

  更直观的数据是,公司直接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约为20亿元—24亿元,对2022年度经营业绩产生显著影响。根据此前公司方面发布的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2年度归母净利润区间为盈利40.61亿元—47.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0%。修正后的业绩较之前预告减少了23亿元以上。

  近期数据显示,歌尔股份截至11月30日股东总户数已51万,其中2022年新增的股东户数为33.5万,更令投资者痛苦的是歌尔股份股价跌幅达到66%,三分之二市值跌没了。这也被网友纷纷调侃其为“割耳股份”,成为2022年度最令投资者失望的股票。

  披露业绩预告修正同日,公司还公告称拟调整“家园6号”员工持股计划。公司方面称,自推出“家园6号”员工持股计划近半年以来,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全球宏观经济和消费电子行业出现了较多不利因素。部分智能硬件产品市场出现明显的下行压力,公司个别产品项目出现订单波动,生产经营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尽管公司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不利因素对公司的影响,但公司“家园6号”员工持股计划中设定的业绩考核指标已不能和当前公司内外部情况相匹配。

  为继续实施本员工持股计划,促进公司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共同努力,推动公司的长远稳定发展,公司拟调整公司“家园6号”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及其摘要中的购买价格、公司业绩考核指标等部分条款。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调整虽然对公司未来几年的业绩考核目标进行了修正,但2026年的营业收入业绩考核目标,较2021年仍然增长近100%。相当于在未来5年中,将公司目前近千亿元的年营收规模再翻一番。

  有业内分析认为,在全球经济和消费电子行业面临各方面挑战的大背景下,这样的业绩目标体现了公司对于未来发展的信心。

  智能声学整机产品是什么?  

  歌尔股份介绍,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精密零组件业务、智能声学整机业务和智能硬件业务。由此,智能声学整机产品为该公司三大业务之一。

  具体来看,歌尔股份智能声学整机业务聚焦于与声学、语音交互、人工智能等技术相关的产品方向,主要产品包括TWS智能无线耳机、有线/无线耳机、智能音箱等。

  2021年年报中,歌尔股份介绍,在智能声学整机和智能硬件领域内,公司主要通过“ODM”(原始设备制造商)、“JDM”(共同设计制造)等模式同行业领先客户合作,积累了丰富的产品项目经验。报告期内,公司同全球科技和消费电子行业领先客户延续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司专利申请数量和产品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能力持续获得客户认可,在微型扬声器、MEMS声学传感器、TWS智能无线耳机、VR虚拟现实产品、智能可穿戴产品、智能家用电子游戏机配件产品等领域内继续占据领先的市场地位。

  本文综合自蓝鲸财经、财联社、鳌头财经、证券之星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