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财经正文

再转型 谨慎到保守的阳光100能成功吗?

2021-03-26 00:39:44 来源:未知作者:网络
由“万通六君子”之一的易小迪创立的阳光100,从初成立时的惊鸿一现到转型不力再到如今的步步下滑,苦心经营20年,在同行纷纷突破千亿之际,它却只有百亿规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次转型的它能成功吗?2019年1月,阳光100股价闪崩超过七成。自此之后不得不接连出售项目应对现金流危机,以致多年来鲜少露面的创始人易小迪也不得不现身救火。4月,阳光100分别将重庆阳光100 70%股权作价13.34亿出售给

黄志祥以超过41亿元(1130万元/亩)的报价夺得成都366亩城东沙河地块新地王。而早在2005年,阳光100便作为这块土地的一级开发商,在拍地前做好了地块所有的规划设计,连售楼处都已成形。“当时我们也举到了900多万元,但预估最高出价绝不会超过每亩1000万元。”在轮番举牌之后,关键时刻理性稳健的阳光100刹车了。

那时已经成立多年的阳光100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拿地标准:在一线城市,拿地的楼面地价为周边在售楼盘均价的40%;在二三线城市,拿地的楼面地价为周边在售楼盘均价的30%;在所有城市根据具体情况有约5%的浮动空间。

成都东沙河地块折算楼面地价是3400多元/平方米,周边同类地段楼盘售价接近6000元/平方米,楼面地价和周边楼盘售价之比高达57%,远超了阳光100拿地的成本底线。当时出现了类似情况的城市还有很多,面对远超底线的竞价,阳光100通常是权衡之后选择放弃。

据说,不论市场好与坏,阳光100对拿地都一贯持谨慎态度,并不提早制定明确的拿地计划,也并不大规模储地,这样的理性刻板,本以为可以规避风险,但实际却是错失良机,这后来也被认为是导致其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

除了拿地遵循严格的衡量标准外,在寻找进入的城市方面,阳光100也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方法。1999年创立阳光100品牌之后,公司自2001年开始走向二线城市,因为“二线城市虽然面临着房价低、市场成熟度低、跨区域管理难等问题,但却给品牌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阳光100直接把自己定位为“致力于二三线主要城市土地开发的专业开发商”,在如何选择城市上独创“时钟理论”。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城市会迎来自己功能升级换代和经济飞跃的时候,这样的二三线城市是最具成长性的。有的城市在快速成长,有的城市是平稳发展,阳光100根据城市发展速度将其分成不同时区。而阳光100要选择那些处于成长时区的城市。

“把城市想像为一个时钟,将其规模、发展程度、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外来人口等指标,设置成城市的时钟,然后迅速做出判断”。最理想的状态是找到“闹钟”,也就是那些在城市化进程中有重大拐点的城市,比如2006年8月,国务院将天津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天津由此就成为了一个“闹钟”。

这样的筛选过程看上去理性客观,但是考验的是决策者对国家宏观政策走向、对行业发展趋势的综合把握和判断能力,要求非常高。另外,根据这样的标准去衡量,可供选择的城市也所剩不多。

除了上述拿地和选择城市的标准为人诟病外,笔者认为这一时期阳光100还有一个发展路径选择的失误。2010年之后,“豪宅”成为社会选择的新风尚,那些所谓的“豪宅”专家如龙湖、泰禾和星河湾等都在这一时期获利颇多。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