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市场正文

白马股出现“失蹄”的现象 价值投资是否失灵了?

2021-03-26 00:15:26 来源:[db:来源]作者:[db:作者]
去年以来A股“爆雷”现象频发,白马股、绩优股成为不少保守型资金的避风港,在“核心资产”上抱团取暖一时相当流行。而近期白马股却屡屡“失蹄”,先是有“药中茅台”之称的东阿阿胶因为预告中报业绩下滑75%-79%,股价周一(7月15日)“一字板”跌停;同一天,曾经一度被外资“买爆”的大族激光,也同样因为中报预告下滑60%-65%同步跌停。作为中外机构投资者大量持有的白马股,专业人士竟也看走了眼吞下被套苦果

另一种“白马失蹄”,则是公司基本面没有恶化,但由于资金持续涌入,估值过高导致投资价值下降,股价需要较长时间修复等待基本面赶上来。典型的案例如美股20世纪70年代的“漂亮50”,这批当时公认的蓝筹股在估值修复完成之后,由于市场乐观情绪“抱团取暖”,估值再度进一步上升大幅超越标普500指数的平均估值,出现泡沫化最终不得不向下回归,美股也因此10年原地踏步。随着新一轮经济的复苏和公司基本面的提升,许多“漂亮50”的成员在80年代又重新进入了上升趋势,但对过度追高买入的投资者来说,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这“失去的10年”造成的损失并不容易弥补。

12年前A股也曾经出现蓝筹股泡沫,2007年下半年蓝筹股领涨大盘估值大幅提升,许多蓝筹股的估值超过50倍市盈率。大幅炒高的后果是许多蓝筹股经过10年还未能超越当时的高位,如上证50指数,尽管最近5年的走势显著强于上证指数,但目前仍比2007年的高位下跌将近四成(见附图)。市场公认的低估值大型银行股,包括工行、建行、中行、交行,目前股价复权之后均比2007年的高点要低。因此,如果是股价过度上涨造成估值泡沫引发的“白马失蹄”,有时候杀伤力也并不比业绩下滑要小,高位追涨的投资者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才能复原。

本周的“白马失蹄”,许多机构投资者也损失巨大,说明盲目跟随机构“抱团取暖”,押注一只或几只白马股就想搭上“价值投资”的懒人思维,同样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对机构投资者来说,由于其采用的是多元配置、组合投资的模式,单一个股的下跌未必会对整体组合造成太大的杀伤力,而且只要跌出投资价值,机构还有大量银弹可以补仓加码,这些投资特征和资金有限、动辄满仓的个人投资者是迥然不同的。因此,个人投资者与其重仓押注白马股,不如关注一些重点持有白马股的指数型基金,这些基金除了组合投资降低“黑天鹅”风险之外,也会随着指数定期更换成分股,相对而言更适合投资者在低估值的水平上逢低参与、长线持有,有效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如50ETF、100ETF、300ETF、红利ETF、基本面50ETF等。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