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市场正文

广发策略:春季躁动继续推荐低估值(广发稳健增长估值)

2023-01-16 13:39:00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作者:戴康、郑恺
报告摘要  ●维持年度策略《破晓》的观点,港股走牛市,A股走修复市。我们自11.10《破晓,AH股光

  报告摘要

  维持年度策略《破晓》的观点,港股走牛市,A股走修复市。我们自11.10《破晓,AH股光明就在前方》以来持续发布关于港股A股的乐观判断。23年的春季躁动条件具备(跨年资金预期平稳、经济从急冻到高频回暖、年初以来北上资金增量流入超过500亿),助力A股“破晓”行情。

  赔率方面,22年10月“市场底”并非所有行业的“估值底”。这决定了指数底部右侧,存量资金优先填补“估值沟”。22年10月指数低点各行业的估值劈叉程度是历史几个底部中比较高的位置,08年、12年、18年市场底“遍地黄金”,而22年存在结构化的高估,这与16年初“熔断底” 相似。因此指数底部上移过程中,存量资金优先填平“估值沟”:结构性估值不便宜的成长品种(新能源+),挤压估值;估值处于历史0%分位的价值品种(金融、地产链)修复估值,但目前依然处于低位;部分疫后复苏链条,估值到达高位、阶段性走在基本面验证之前。

  胜率方面,市场当前的困惑:22年景气投资失效,23年是买景气(g)还是买弹性(△g)?我们从经济周期所处的位置来思考市场对交易因子的选择:23年春季是经济急冻后复苏的验证期,因此参考历史上经济底部回暖的四年更有价值(09/13/16/19)。在类似预期照向现实时期,由于A股企业盈利增速向上,会存在大量存在业绩改善弹性(也就是△g)的行业。09年和16年:从“强预期”走向“强现实”,复苏兑现,买高弹性△g(偏价值风格);13年和19年:从“强预期”走向“弱现实”,复苏证伪,买高景气g(13年高g是成长、19年是成长与消费)。

  23年的启示:当前赔率分化是明牌,胜率未到决断时刻。今年罕见脱离外需的盈利上行期,与13年、19年“弱现实”背景更为相似;但23年“疫情”与“地产信用”出现过去2-3年的大级别拐点,扩内需仍有更大潜力,春节后是重要验证时点。当前继续买低估值△g,我们对当前行业预期23年业绩改善弹性(△g)排序靠前的50个行业做出优选。

  A股春季躁动助力“破晓”行情,“托底+重建”继续推荐“低估值△g”。港股牛市、A股修复市,港股买成长、A股买价值。我们年度策略提示23年中外呈现“此消彼长”趋势,驱动外资流入并为躁动行情提供了增量资金。历史上当“强预期”兑现为“强现实”时A股△g占优,当“强预期”转为“弱现实”时市场配置高景气g。23年行业估值分化、但复苏验证尚未到决断期,“强预期”下继续沿着托底+重建方向,配置“低估值△g”: 1. 疫后修复链+估值合意(影视院线/黄金珠宝/医疗设备/疫苗);2. 地产链普遍估值低位(装修建材/地产/家具);3. 信心托底+预期重建的其它方向(互联网平台/通用自动化/非银)。

  风险提示:疫情控制反复,全球经济下行超预期,海外不确定性等。

  报告正文

  核心观点速递

  维持年度策略《破晓》的观点,港股走牛市,A股走修复市;港股买成长,A股买价值。当前A股“破晓”下的“春季躁动”已经展开。“春季躁动”作为显著的“日历效应”,反应了基本面“雾里看花”时期,跨年流动性宽松、增量资金流入、主题活跃带来市场回暖。我们1.8《“春季躁动”助力“破晓”》提示23年春季躁动已经展开。

  从23年开年至今的信息来看,今年的“春季躁动”背景友好,行情大概率具备持续性1. 跨年资金成本平稳,且央行本周继续开展逆回购平抑节前资金紧张预期;2. 经济从急冻走向复苏:地产政策保持延续,疫后生产端开工率及出行端客流量等高频数据周环比改善;3. 北向资金加大流入力度: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利差收窄),北向资金1月以来净流入超过500亿元,支持增量资金。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春季躁动继续推荐低估值△g——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3期)

  持股过节分歧不大,关键是如何配置?近期市场交流的疑惑在于两点:第一,去年市场底部右侧以来行业轮动较快,为何主线模糊?第二,22年景气投资失效,今年是买景气(绝对增速g)、还是买弹性(环比变化△g)?

  首先我们解决第一个疑问。22年10月上证综指低点以来,我们概括市场底部右侧第一阶段演绎的是“估值填坑”行情,这也是本轮“市场底”的特殊之处——如果说08年、12年、18年的市场底部“遍地黄金”(各行业的估值方差不大、普遍处于低位),那么22年的市场底部行业估值之间存在分化(存在结构性高估、和绝对的便宜),这种情形和16年初熔断底之后行业估值劈叉情形较为相似(TMT估值未消化充分,而价值白马非常便宜)。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春季躁动继续推荐低估值△g——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3期)

  因此在确立了市场底部之后,存量资金优先做出的选择是填补行业估值之间的沟壑,高估值行业挤压、低估值行业修复,数据来看目前这一过程还在进行中,从赔率的角度填补“估值沟”依然是合理的思路。

  第一,结构性高估的成长品种,挤压估值:去年10月结构性估值不便宜的行业是电力设备、汽车、军工,自市场底右侧、估值快速挤压。目前普遍PB估值仍处于均值、或均值+1STD附近;PE估值回到相对低位。

  第二,估值在过去十年历史0%分位数的价值品种(金融、地产产业链),修复估值:去年10月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的是银行、非银、白电、地产。目前普遍从历史均值-1STD以下向上修复,但依然处于均值-1STD附近。

  第三,一些疫后复苏链条,估值走得比基本面验证更领先,目前反而到达“结构性高估”位置:酒店、航空的PB估值到达历史均值+1STD或以上,旅游、免税等PB估值处于中枢附近;白酒PE处于均值+1STD附近,虽然估值层面并不占优,但由于外资增量流入且主要增持该行业,因此估值也有所上移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春季躁动继续推荐低估值△g——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3期)

  其次我们解答第二个疑问。22年景气投资(买g)失效,23年如何考虑定价因子?我们从经济周期所处的位置来思考市场对交易因子的选择——直面疫情冲击后,23年春季是经济急冻后复苏的验证期,因此参考历史上经济底部回暖的四年春季,比较有参考意义(09/13/16/19年)。

  在类似复苏年份,由于A股企业盈利增速向上,会存在大量存在业绩改善弹性(也就是△g )的行业,预期照向现实的时点,决定了到底是买高景气(g因子)、还是买高弹性(△g)。

  1. 09年和16年,【强预期】兑现为【强现实】,复苏证实买弹性,高△g的行业占优。09年和16年比较典型的经济复苏兑现,在政策发力右侧市场观察到了数据验证(09年量价齐升、16年供给侧改革驱动工业品涨价),“强现实”下市场情形买弹性,而经济复苏带动价值板块是当年△g占优的行业,基本上引领了全年市场风格。16年复苏节奏并非一马平川,因此经历了1-2月强预期(价值)→3-6月弱现实(成长)→6-12月强现实(价值)的轮动。

  2. 13年和19年,【强预期】转向【弱现实】,复苏证伪买高景气,高g的行业占优。13年和19年的数据验证是反面的走势,复苏预期逐渐在春季证伪,强预期(偏价值)→弱现实(偏成长)。13年在盈利缺乏弹性的背景下,高景气(g)成为稀缺性,市场风格由成长主导(孕育了创业板牛市)。19年类似于13年,年初的双降与天量社融并未延续经济复苏的持续性,投资者在复苏证伪之下更加优选高景气,19年的高景气涵盖了成长(半导体、通信),也包括消费(社服、白酒)。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春季躁动继续推荐低估值△g——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3期)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春季躁动继续推荐低估值△g——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3期)

  以此类推当前回到胜率的问题。23年是【强现实】、还是【弱现实】?目前尚未到决断期。我们在年度策略《破晓》提示,今年在罕见脱离外需的背景下,与13年、19年“弱现实”的背景更为相似;但23年“疫情”与“地产信用”两大变量出现过去2-3年大级别的正面拐点,因此扩内需的潜力非常值得期待,目前对于基本面的复苏强弱市场并无定论,春节后是重要验证时点。

  因此,目前仍是“强预期”的阶段,市场优先配置【△g】;在“估值沟”的背景下,规避高估值的△g、优选【低估值△g】。今年的△g当之无愧沿着内需受益的“地产链”和“疫后链”展开。

  从09、13、16、19年的经验来看,基于1月份的盈利预测对于一季度行业的超额收益、和全年的领涨行业具备较好的指向意义。

  我们下表整理了目前市场对于细分行业的一致盈利预测,优选△g(23年预期盈利增速-22年预期盈利增速)最高的50个行业,其中结合PE/PB估值分位数来看,低估值△g行业包括——疫后修复链+估值合意(旅游及景区/影视院线/广告营销/服装/一般零售/疫苗/黄金珠宝),地产链普遍估值低位(地产/装修建材/家具),大金融仍在估值底部(保险/证券)。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春季躁动继续推荐低估值△g——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3期)

  【广发策略戴康团队】春季躁动继续推荐低估值△g——周末五分钟全知道(1月第3期)

  A股春季躁动助力“破晓”行情,继续沿着“托底+重建”推荐【低估值△g】。我们维持11.10日“破晓”以来的判断,港股牛市、A股修复市,我们关于“港股买成长、A股买价值”的风格判断也得到了近期市场的验证。23年“春季躁动”已经展开,我们年度策略提示23年中外呈现“此消彼长”趋势,年初外资流入验证并为行情提供了增量资金。本轮A股价值股的投资逻辑是“买预期,卖现实”,当“强预期”兑现为“强现实”时A股高弹性(△g)的行业占优,当“强预期”转为“弱现实”时市场寻找高景气(g)。23年行业估值分化、但复苏验证尚未到决断期,“强预期”下继续沿着托底+重建方向,推荐“低估值△g”: 1. 疫后修复链+估值合意(影视院线/黄金珠宝/医疗设备/疫苗);2. 地产链普遍估值低位(装修建材/地产/家具);3. 信心托底+预期重建的其它方向(互联网平台/通用自动化/非银)。

  

本周重要变化

  

  (一)中观行业

  1.下游需求

  房地产:Wind30大中城市成交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3日,3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成交面积累计同比下降8.73%,30个大中城市房地产成交面积月环比下降64.56%,月同比下降8.73%,周环比下降9.79%。国家统计局数据,1-11月房地产新开工面积11.16亿平方米,累计同比下跌38.90%,相比1-10月增速下降1.10%;11月单月新开工面积0.7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50.82%;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3863亿元,同比名义下降9.80%,相比1-10月增速下降1.00%,11月单月新增投资同比名义下降19.89%;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0亿平方米,累计同比下降23.30%,相比1-10月增速下降1.00%,11月单月新增销售面积同比下降33.26%。

  汽车: 12月第5周,乘用车市场零售74.8万辆,同比增长23%,环比上周增长37%,较上月同期增长21%;乘用车批发85.1万辆,同比增长27%,环比上周增长108%,较上月同期下降6%。初步统计,1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226.5万辆,同比去年下降6.7%,较上月增长9.17%;12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27.3万辆,同比去年下降4%,较上月增长12%。

  港口:11月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为2271.00万标准箱,高于10月的2237万,同比上升7.48%。

  航空:11月民航旅客周转量为200.66亿人公里,比10月下降40.24亿人公里。

  2.中游制造

  钢铁: 螺纹钢价格指数本周涨1.20%至4248.69元/吨,冷轧价格指数涨1.10%%至4556.01元/吨。截至1月13日,螺纹钢期货收盘价为4173.00元/吨,比上周上升1.61%。2022年12月下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2107.54万吨、生铁1943.82万吨、钢材2176. 53万吨。其中粗钢日产191. 59万吨,环比下降2. 44%;生铁日产176.71 万吨,环比下降0.31%;钢材日产197.87万吨,环比增长3.30%。11月粗钢产量7454.40万吨,同比上涨7.30%;累计产量93511.30万吨,同比下降1.40%。

  水泥: 本周全国水泥市场价格环比回落0.9%。全国高标42.5水泥均价为423.67元。其中华东地区均价下降至427.86元,中南地区维持430.83元,华北地区下降至456.00元。

  挖掘机: 12月企业挖掘机销量16869台,低于11月的23680台,同比下降29.80%。

  发电量: 11月发电量同比上升0.1%,较10月下降1.2%。

  3.上游资源

  煤炭与铁矿石: 本周铁矿石库存减少,煤炭价格持平,本周煤炭库存减少。太原古交车板含税价本周为 2470.00 元 / 吨,与上周相比下降 60 元;秦皇岛山西优混平仓 5500 价格截至 9 月 19 日涨 4.43% 至 1384.75 元 / 吨(已暂停更新);库存方面,秦皇岛煤炭库存本周减少 1.77% 至 555.00 万吨;港口铁矿石库存本周增加 1.74% 至 13358.93 万吨。

  国际大宗: WTI本周涨6.21%至78.53美元,Brent涨6.64%至83.82美元,LME金属价格指数涨6.48%至4236.80,大宗商品CRB指数本周涨3.38%至273.77,BDI指数本周跌13.63%至976.00。

  (二)股市特征

  股市涨跌幅: 上证综指本周上涨 1.19% ,行业涨幅前三为非银金融 (4.23%) 、食品饮料 (4.05%) 、有色金属( 3.28% );涨幅后三为房地产 (-1.65%) 、公用事业 (-1.91%) 、国防军工 (-3.72%) 。

  动态估值: A股总体PE(TTM)从上周17.10倍上升到本周17.33倍,PB(LF)从上周1.60倍上升到本周1.62倍;A股整体剔除金融服务业PE(TTM)从上周27.42倍上升到本周27.74倍,PB(LF)从上周2.25倍上升到本周2.27倍;创业板PE(TTM)从上周54.28倍上升到本周55.15倍,PB(LF)从上周3.83倍上升到本周3.89倍;科创板PE(TTM)从上周的41.80倍下降到本周41.46倍,PB(LF)从上周的4.21倍下降到本周4.17倍;A股总体总市值较上周上升1.30%;A股总体剔除金融服务业总市值较上周上升1.16%;必需消费相对于周期类上市公司的相对PB从上周2.20上升到本周2.26;创业板相对于沪深300的相对PE(TTM)从上周4.62下降到本周4.59;创业板相对于沪深300的相对PB(LF)从上周2.86下降到本周2.84;股权风险溢价从上周0.81%下降到本周0.73%,股市收益率从上周3.65%下降到本周3.61%。

  融资融券余额: 截至1月12日周四,融资融券余额15428.53亿,较上周下降0.27%。

  大小非减持: 本周 A 股整体大小非净减持 181.19 亿,本周减持最多的行业是采掘 (-90.60 亿 ) 、医药生物 (-47.74 亿 ) ,电气设备 (-13.21 亿 ) 。

  限售股解禁:本周限售股解禁1175.85亿元,预计下周解禁1770.30亿元。

  北上资金:本周陆股通北上资金净流入439.97亿元,上周净流入200.19亿元。

  AH溢价指数:本周A/H股溢价指数下降至135.89,上周A/H股溢价指数为135.70。

  (三)流动性

  截至1月13日,央行本周共有7笔逆回购到期,总额为4200亿元;4笔逆回购,总额为3400亿元;净投放(含国库现金)共计2130亿元。

  截至2023年1月13日,R007本周上涨7.59BP至1.9845 %,SHIBOR隔夜利率上涨70.30 BP至1.2420%;期限利差本周上涨6.82BP至0.8040%;信用利差下跌1.51BP至0.7969%。

  (四)海外

  美国: 本周二公布美国红皮书商业零售销售年率5.30%,低于前值10.20;本周四公布美国12月季调后CPI同比-0.10%,低于前值和预期值1.10%;本周四公布美国12月季调后核心CPI同比0.30%,高于前值0.20,等于预期值;本周五公布12月出口物价指数同比5.00%,低于前值6.10%;公布12月出口物价指数环比-2.60%,低于前值和预期值-0.40%和-0.50%;公布12月进口价格指数(剔除石油制品)环比0.80%,高于前值-0.30%;公布12月进口价格指数环比0.40%,高于前值-0.70%和预期值-0.90%;公布12月进口价格指数同比3.50%,高于前值2.70% 。

  欧元区:本周一公布欧元区11月季调后失业率6.50%,与前值和预期值持平;本周五公布欧元区11月工业生产指数同比2.00%,低于前值3.40%,高于预期值0.50%;公布欧元区11月工业生产指数环比1.00%,高于前值-1.90%和预期值0.20%;

  英国:本周五公布英国11月季调后工业生产指数同比-5.21%,低于前值-4.76%;公布英国11月季调后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5.90%,低于前值-5.70%和预期值-5.10%。

  日本:本周二公布日本东京都区部12月CPI同比4.00%,高于前值3.70%。

  海外股市:标普500本周涨2.26%收于39.83.17点;伦敦富时涨1.23%收于7794.04点;德国DAX涨3.19%收于15076.67点;日经225涨0.56%收于26119.52点;恒生涨3.56%收于21738.66点。

  (五)宏观

  CPI&;PPI:202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跌-0.70%。

  去年12月出口同比(按美元计)为-9.90%,低于前值-8.90%;12月进口同比(按美元计)为-7.50%,高于前值-10.60%。

  去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供应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上月末低0.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供应同比增长3.7%,增速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去年12月金融机构购各项贷款余额同比11.10%,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第0.5个百分点。

  去年11月固定资产投资本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累计同比20.30%,明显高于去年同期。

  去年12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13100亿元,同比大降44.68%。

  

下周公布数据一览

  

  下周看点: 中国第四季度GDP当季同比;美国12月季调后核心PPI同比;欧元区12月CPI同比;日本12月CPI同比。

  1月16日周一:日本12月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同比。

  1月17日周二:中国12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中国第四季度GDP当季同比;欧元区1月ZEW经济景气指数。

  1月18日周三:美国12月PPI季调后最终需求同比;美国12月季调后核心PPI同比;欧元区12月CPI同比。

  1月20日周五:中国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日本12月CPI同比。

  风险提示

  全球疫情控制存在反复,全球经济下行超预期。海外政策及加息节奏不确定,中国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出台时间及形式存在不确定性。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