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光十论反浮躁(3)——赚钱不贪多

2019-04-25 22:40:05 来源:互联网作者:编辑部
在过去的日子中,我们品尝过太长时间的清贫,所以,面对即将来到的富贵,常常显得迫不及待。穷惯了的人,难以抗拒发财的诱惑,所以,一丝丝的浮躁油然而生。在政治领域,清官没多,贪官不少,而且贪的数目越来越大

在过去的日子中,我们品尝过太长时间的清贫,所以,面对即将来到的富贵,常常显得迫不及待。穷惯了的人,难以抗拒发财的诱惑,所以,一丝丝的浮躁油然而生。在政治领域,清官没多,贪官不少,而且贪的数目越来越大;在经济领域,企业、银行、证券界的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在社会生活中,明星偷税、小商贩欺骗的行为屡见不鲜。种种现象都是为了一个"钱"字。在股市中,个人资产上千万、上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不乏其人,百万元的大户满地都是,几十万元资金在很多地方根本就不是大户。由于证券营业部这个特定单位的存在,客户的交流加强了人们对于富裕的认识,所以,十万元的想在短时间内成为百万元户,百万元的想千万,千万元的想上亿元。这种想法越普及,股市的浮躁情绪就越浓厚。不只是投资者自己如此。神光前期就曾宣传过一位福建的会员3年时间从25万元增值到600万元的事例。

《证券时报》推出的樱子则为我们介绍了多位资金大幅度增值的投资者的事例。其它报刊也在宣传这种神话。耳濡目染既久,难免让每个人心里都痒痒的。"王相将侯,宁有种乎"?人家能,我当然能!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求一种快速的超速的增值。我写了一本《10年20倍》的书,提倡的是年盈利35%,但书问世不到两个月,竟被翻版成多种说法,如"3年10倍不是梦"、"10年20倍太慢"等等。许多读者也在读书的时候只看其中的精彩片段,而对书名不去深究,对全书贯穿的稳健增值的思路不去深究,实在是可惜。回看索罗斯、巴菲特等投资大师,也不过每年30%多一点的收益,难得的却是长期如一。美国老太的赚钱神话流传很久了,但人们关注的焦点是利润翻了多少倍,却很少有人关心那是60年如一日的投资。现在市场比较偏爱的周末报刊荐股、股评会荐股、沙龙荐股、访谈荐股,而且越是短线的推荐、短线能够上涨越受欢迎。投资的理念、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却很少有人谈。

1996年前后,我们在三大证券报上经常能读到一些优秀股评人的有功底的文章,其行文的流畅、思路的敏捷、视野的开阔常令人叹为观止。但如今,这一类文章少了,因为肯做学问的人少了,大家都忙着去匆匆赚钱,都忙着应付即日的报刊,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收盘后的短时间内写出来的,质量难以保证,怎能奢谈功底。即使证券管理层也如此,1994年的三大政策、1995年的国债期货突然关闭1996年年底的大报文章、1997年中期的强制调整等等,事后看都有点急功近利的味道。如今的大基金参与新股的态度、法人配售新股的政策等也都有点"赚钱时间要珍惜"的味道。一句话,证券市场的参与者正在普遍进入一个浮躁期,这个时候不浮躁反而不"正常"了。这也是证券市场即将面临重大变革的自然体现。

但如果我们把眼光看得再远一点,完全有必要消除浮躁,赚钱不要贪。这个市场是很残酷的,不要看谁做得强,而要看谁活得长;不看谁有钱,而看谁能最后拥有钱。即使你今年赚100%,第二年亏损50%,则你两年的收益就将是0!贪婪和恐惧是股市投资最大的敌人,因为贪婪,我们习惯了追涨杀跌,习惯了不看基本面看技术面,习惯了听消息而不是做功课,习惯了做热点而不是做组合,习惯了坐庄跟庄而不是做投资。这些习惯,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快感,但长久下去犹如鸦片,最终会中毒而不知其害,沉溺而不能自拔。在大熊市来临的时候,你可能很快就把牛市的收益彻底断送!如果真的能不浮躁,不贪心,有些股票就具有战略投资价值。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