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8万元入局五座SUV市场,新能源汽车淘汰赛进一步加剧 套娃式的理想 L7 你会掏钱买吗?

2023-02-10 11:21:42 来源:金融投资报作者:佚名
或许有很多人期待,在2月8日的发布会上理想汽车或会揭晓旗下首款纯电车型的身影,但除了发布大五座的L7

  或许有很多人期待,在2月8日的发布会上理想汽车或会揭晓旗下首款纯电车型的身影,但除了发布大五座的L7和低配版的L8之外,李想并未拿出足够诱人的“彩蛋”。

  再一次主打“家庭”概念的理想汽车与BBA硬碰硬,试图凭借31.98万元的L7抢占5座SUV市场。不难看出,在未来,理想汽车与一众新势力品牌的竞争会变得更加白热化。

  L7未带来足够惊喜

  “两个月前受邀参加L7的内调,第一印象是同质化严重,感觉与同品牌其他车型相差无几。”驾仕派联合创始人陈留祎在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时侃侃而谈。作为首批见到L7“真面目”的业内人士,陈留祎认为仅从外观和内饰来看,L7并没有给到感官上足够的惊喜。

  伴随2月8日20点的理想汽车直播发布会,L7车型正式上市。据悉,全系共推出三款车型,售价31.98万元-37.98万元,将在3月1日陆续开启交付。

  “L7除了大冰箱外,大彩电、大沙发继续保留,变化的是六座变为五座,多了皇后座和车身颜色曙光红。”理想车主王先生说。

  对于L7和L8之前的产品区隔,李想曾在社交媒体上做出了形象的比喻:“理想L8相当于120平米三居,理想L7相当于120平米大两居。”不难想象,在推出L8低价版本后,两款车价格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加剧了潜在消费者的“选择困难症”。

  位于成都科华王府井一楼的理想汽车零售中心,销售人员汪先生向金融投资报记者坦言:相较于L7、L8两款车型,掀起订购高潮的仍然是当时呼声很高、给人耳目一新的L9,“从昨晚开始到今天中午,店内已有几十个意向客户缴纳定金,其中售价为33.98万元的L7Max和售价为37.98万元的L7Pro各占一半。”

  对此,陈留祎分析认为,在五座SUV市场,理想L7或有“越级”的优势,借此收割三口之家或者准三口之家的精准客群。在价格上,与宝马X3、奔驰GLC、奥迪Q3等竞争车型相差无几,但其空间感、配置等方面可以和宝马X5、奔驰GLE、奥迪Q5等相媲美。他预计,理想L7月销量有望达到6000台-8000台。

  理想的爆款逻辑

  实际上,关于理想汽车的争议从未消散,但这或许并不阻碍其疯狂卖车。这就像极了理想车主论坛中的一句评论:“理想汽车买回来,一切都很满意,就是网友不太满意。”

  2月1日,理想汽车公布2023年1月交付数据。该月理想汽车共计交付新车15141辆,同比增长23.4%。自交付以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已达到272475辆。截至1月31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已有296家零售中心,覆盖123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及授权钣喷中心320家,覆盖222个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L7被寄予厚望,将承担着“套娃造车”中改变业绩颓势的重要一环。

  理想汽车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三季度理想再次刷新上市以来亏损数额,三季度净亏损达到16.5亿元,是整个2021年亏损总额3.21亿元的5倍之多,环比更是扩大到了156.7%。

  靠着一款车“打天下”的理想汽车,相比其他造车新势力来说,在研发、营销方面投入较少,因此,李想一直在业内被戏称为“最抠门的造车人”。

  财报显示,理想汽车2019年至2021年三年期间,每年研发支出分别为11.7亿元、11亿元和32.9亿元,而这三年每年营收分别为2.84亿元、94.57亿元和270.1亿元。

  就2021年来说,理想汽车研发支出占营收比重为12.18%,而作为造车新势力的小鹏汽和蔚来汽车,分别为19.58%、12.7%。由此看来,在高速变革的汽车市场,车企对研发的投入持不同态度。

  “目前来说,理想汽车缺乏前瞻性的核心技术,导致智能驾驶系统的升级等关键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就会给消费者一种‘理想汽车8年只做了一辆车’的错觉。”陈留祎表示。

  行业竞争将加剧

  在电池成本高企的今天,增程式电动车依旧有其发展空间,但需要理想汽车给出更多的想象,比如拥有流畅线条的轿车款式或者采用纯电动的新能源车型。

  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 万 辆 , 同 比 增 长 96.9% 和93.4%,市场占有率达到25.6%。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最新数据,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到36.3%,提前完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所明确的“在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或到了近身厮杀的时刻。

  在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势头迅猛,但造车新势力们却过得并不如意。一方面,位居头部的“蔚小理”面临业绩下滑,与此同时,作为第二梯队的威马汽车、恒驰汽车等相关车企不断被曝停产、裁员;另一方面,以华为、百度等为代表的科技巨头强势出击,第二波造车新势力虎视眈眈而来,出现了新一轮的造车热。

  业内人士认为,当新能源赛道告别补贴切换至市场导向后,竞争格局也将悄然从拼营销、拼人设这些软实力,进化到拼成本控制、拼技术储备、拼研发投入等硬实力阶段。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资源会逐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只有真正拥有核心技术、稳步发展的企业才能扛住这波浪潮。

  毫无疑问,2023年将是交车大年,各车企相继推出全新产品,因此,新能源汽车淘汰赛将进一步加剧。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