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要闻 > 要闻正文

“馒头第一股”即将在A股出笼 “馒头大王”的生意经

2021-03-26 00:25:22 来源:未知作者:网络
一家看似普通的“夫妻店”,凭什么可以领先庆丰、狗不理等知名食品“老字号”而走向A股?“馒头第一股”即将在A股出笼。近日,中饮巴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饮股份)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招股书显示,公司专业从事中式面点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是一家“连锁门店销售为主,团体供餐销售为辅”的中式面点速冻食品制造企业。中饮股份创始人为中国“馒头大王”刘会平。目前,刘会平与妻子合计持有公司80

初中毕业后,刘会平便开始卖包子谋生,从几摞蒸笼、一块案板、几毛钱的包子起家,成就了一段商业传奇。

刘会平的老家安徽怀宁江镇,被喻为“馒头之乡”,总人口不到四万的小镇却有超过两万人在全国各地从事包子馒头等面点行业。1995年,因为家境贫寒,刘会平不忍父母操劳而选择辍学,之后跟着姐姐学做包子,并辗转在南宁、贵州等地开店。

“和面的时候一头栽倒面缸里去,起来满头都是面。”刘会平回忆说道。

1997年,19岁的刘会平来到广西南宁,开始带徒弟做包子。1998年,刘会平带着仅有的几千块钱来到上海。开了多家包子店,但生意并不好,他开始反思,生意到底该怎么做。

“后来我就考虑还是自己的产品做得不够好,冷静下来思考以后觉得我们做的这个东西根本不符合上海人的口味。”

产品是生意的根本,付出五年失败的代价,刘会平终于悟到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商业规则。他不惜成本选用好的新鲜食材,并在城隍庙尝遍了每一道小吃,发现上海人喜欢的口味清淡、偏甜,而自己做的包子却偏咸偏辣。在做过不下上百次试验之后,刘会平终于改良出了对的味道。

2001年,他在当时办公楼林立的南京路附近以每月5000的价格租下了一个不到十平米的小店,取名刘师傅大包。三个月后,凭借口碑,刘会平的门店排起长队。

2003年,刘会平赚到了30万元,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刘会平将之改名了个洋名字“巴比馒头”。很快,巴比馒头也凭借自身影响力成为了当时不折不扣的“网红馒头”。

2004年初,刘会平已经开了10多家直营的巴比馒头店,加上亲戚朋友加盟的门店,共计20余家。

2005年,在“上海国际多项博览会”上,“巴比馒头”获得两个金奖、一个特等奖。刘会平也由此被誉为中国的“馒头大王”。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批传统企业发展遭遇瓶颈。

  • 相关阅读